當舊式家庭錄像消逝
「看爸爸這邊,看這邊!」公園裡,一位父親手持V8攝影機,錄下正在溜滑梯的孩子身影。這場景在充斥著智慧型手機的近年已不常見,但在1990年代可是蔚為風潮。1980年代中期,家庭錄影開始流行,不少家庭都擁有一台V8攝影機和一櫃子的錄影帶,用影像替孩子記錄重要回憶,期望孩子未來能再次回味。
但這些家庭沒有想到,隨著數位時代來臨,錄放影機逐漸停產,未來將無機器可讀取錄影帶,這些家庭回憶亦可能就此塵封於一卷又一卷的磁帶裡。
。」
這也是許多致力於保存影音檔案的工作者,長期呼籲將錄音帶轉檔的原因,一旦來不及便將無法在讀取錄像,過往的影像將消逝。
數位時代的到來,為大眾帶來更多便利的電子產品,從數位相機、附帶照相功能的手機,演變至今具備照相、錄影、剪輯等多功能的智慧型手機。儲存影音檔案的方式也從往日的磁帶、磁片,演變成隨身硬碟、雲端空間,不只器材變輕薄短小,容量也大上許多。而那些裝載著舊日家庭記憶的錄影帶、磁碟,逐漸被新事物取代、被民眾遺忘,它們被堆在不起眼的角落,開始佈滿灰塵和霉粉,直到搬家或大掃除時才被發現,接著再被丟棄。
而部分民眾有心保存錄影帶,卻常在詢問提供轉檔服務的公司後,因高昂的轉檔費用打退堂鼓。「一支傳統的家庭生活紀錄,跟你收個五千塊你願意嗎?我跟你收個一千塊,你都覺得我需要(轉檔)嗎?」捷典影像工作室負責人葉麗娟表示,錄影帶轉成數位格式並不難,但在清潔及修復錄影帶必須花上大量的時間及人力成本,因此價格並不便宜。
葉麗娟說明,台灣溼氣重,錄影帶容易發霉,磁帶上若沾有霉粉,會造成部分片段損毀。除了受潮發霉,磁帶斷裂也是常見的修復問題,葉麗娟解釋,保存狀況不佳的磁帶容易脆化,放進錄放影機中會因拉扯而斷裂,必須用剪刀將磁帶剪開,再將完好的片段重新黏貼起來。
轉檔費用高昂讓不少民眾選擇丟棄錄影帶,為了搶救珍貴的回憶碎片,電影蒐藏家博物館館長井迎瑞,在2013年成立「搶救家庭錄影帶聯盟」,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教授曾吉賢、吳永毅在台灣各地舉辦工作坊,提倡「自己的家庭影像自己救」,教導民眾自行清潔、修復家庭錄影帶,並協助民眾免費轉檔一次錄影帶,將回憶找回來。
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ilm Archives)向全球的電影資料館表示,在2025年以前,要儘速把類比式的磁帶轉成數位檔,「要不然它(磁帶)會變成永遠的影像孤兒。」吳永毅說明。 」全場四十幾個信徒全部躲到遠處,只留下潘家齊與其他工作人員。「其實我很怕,但是我是現場最不能怕的那個,大家都知道我是乩童欸,鬼來了我還怕,那這邊怎麼辦。」後來媽祖發現這女生身上共跟了十三個鬼,為解決問題,便降駕藉潘家齊的乩身驅除怪戾之氣。
保存錄像的困難除了錄影帶損毀之外,缺乏讀取錄影帶的機器也是一大問題。吳永毅解釋,一旦舊式錄影帶被市場淘汰,放映機器的零件便會停產,「即便你影帶保存著,它(錄影帶)沒有機器可以播放,也沒辦法轉成數位檔案。」
談及提倡民眾保存家庭影像的動機,井迎瑞表示,民間、社區、家庭拍攝的業餘影像泛稱民間影像,這些影像的拍攝方式通常不受政府和主流媒體的價值干預,能夠最大程度地保留一個時代的紀錄,提供未來的觀影者更全面的歷史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影像資產。井迎瑞說:「再不保存就來不及了,若干年後當我們再回頭,一個所謂現代化階段的台灣竟然是個失憶的社會,是誰的錯?」曾吉賢補充,現今歷史學的方向越來越趨向庶民歷史,也就是民眾生活史學,當家庭影像累積足夠的資料,再經過建檔編碼,就可供歷史學者研究使用。
搶救家庭錄影帶聯盟近年陸續在全台各地喚醒民眾保存家庭影像的意識,但在公部門倡議時,卻常常碰壁。吳永毅指出,他曾向政府反應搶救家庭影像的急迫性,但未獲重視,「他們(政府)主要的資源還是放在有市場價值的經典電影或錄影帶,家用錄影帶不在他們關切的範圍。」井迎瑞更直言, 公營媒體、 主流媒體和國家電影資料館, 幾乎將所有國家預算用於保存知名導演的作品,「家庭影像肯定不夠經典, 哪裡有資格被典藏?」
「我們在做的是召喚,我們絕對不會停,做得很累都不會停。我們是要喚醒政府注意。」曾吉賢苦笑著說。搶救家庭錄影帶工作坊至今舉辦超過六年,儘管政府仍無回應,但已喚起不少民眾留心家中的錄影帶。吳永毅談起工作坊在修復錄影帶後,會與參與的民眾一同觀賞修復後的家庭影像,「通常都是很大的驚喜,因為他(民眾)可能拍過就沒有再看,其他人也會想起相同的經歷,所以通常是相當有趣的全球首映。」
吉賢教授說這句話的眼神非常堅定,雖然目前政府還沒有具體作為,但他相信只要民間努力做,一定能讓政府注意到保存影音檔案的重要性,加上既然政府不做,便必須要由民間率先發起來做,不然真的會來不及保存這些快要消逝的家庭錄像,這是一場與時間競爭的比賽。
家庭錄像乘載日常生活中稍縱即逝的片刻,再次播映不僅能喚起記憶,大量積累也能描繪過往的庶民文化,為歷史增添民眾的視角。不論送請專人或在家自行修復錄影帶,都可以使舊式錄像免於消逝,家族的共同回憶珍藏於錄像,時代的光景也將得以保存下來。
製作團隊 2019/05/10
文字|李昕芸、林莉庭、陳韻如
設計|高家宏、林莉庭
攝影|高家宏、林莉庭
影片|林莉庭、李昕芸
工程|陳韻如
完整專題請見:https://nccucomm.wixsite.com/newslabrepairvideo
採訪後記
這是我參與的第一篇多媒體專題,能跟這麼棒的組員一起合作產出這篇專題,真的很開心。整個產製過程大約6到7個月,包含報題、討論、採訪、撰稿等,特別的是這次有跟《報導者》合作,所以學到與團體合作的不同能力。
印象很深刻的是動腦會議,以往與組員討論都是直接聚在一起,各自發表看法,但動腦會議能確保每位組員的想法被聽見,我最驚喜的便是,原來看待同一件事情,會有如此多元的觀點,針對一個主題也有如此多不同的點子。
而會發想出這個主題,是因為去年的烏山頭影展首次加入電影資料館組的獨立單元——影音中心維保堂,我發現當今拍攝了許多紀錄片,但較少人注意到這些紀錄片該如何保存,會不會多年後在拍攝與播放媒介的變遷下,這些紀錄片、電影等錄像作品會就此成了「影像孤兒」,無以讀取而成了消逝的回憶。
接著,便注意到民間在1980年代興起拍攝家庭錄像的風潮,我認為如果以家庭記憶作為專題開端,去講述家庭錄像中承載的故事,將能讓讀者更願意讀下去。因此,專題開頭為三則故事,接著才是專家學者闡述保存錄像檔案的急迫性,以及爬梳拍攝與放映媒材的變遷史,並且製作手動修復影像的簡易步驟,讓讀者在看過後,也能在家中自行修復錄像。
這篇專題也帶我們去到好多地方,南藝大、電影蒐藏家博物館、台中某間咖啡廳(面訪葉小姐)等地,讓我們在採訪之餘,也能到各地走走。南藝大真的很美!生活在校園中一定十分愜意,吉賢教授也非常熱情地歡迎我們,向我們解說他對影音檔案保存的看法,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採訪經驗;電影蒐藏家博物館在松菸,當時一進去就看見電影膠卷的放映機,雖然老舊但充滿時代記憶,也看見許多現已停產的鏡頭,我與昕芸真的在現場眼睛發亮!台中的採訪經驗也很有趣,因為葉小姐同時是專業媒人,所以訪問後還與她聊了許多她的工作經驗,額外獲得許多沒聽過的故事。
能完成這篇專題真的要感謝好多人,謝謝每一位受訪者,謝謝《報導者》講師們的協助,也要謝謝家宏強大的設計能力、韻如辛苦地架設網站、昕芸在文字與影片上的幫忙,做完這篇專題,真的希望以後有更多機會能與很棒的人們一同合作,產出內容豐富、扎實的多媒體專題。